当责阿里张勇别让35岁成为职场分水岭

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3286.html

35岁的职场人,好像只有两条路:要么进入管理层,要么辞职。

▲网络投票显示,更多人认同分水岭的说法

前不久,一个菜市场要求卖菜大妈不能超过45岁的新闻曝出,又引起35岁+朋友们的一阵调侃:

再过10年,连回家卖菜都没资格了。中年危机都波及到菜市场了……

在刚过去的程序员节,阿里巴巴CEO张勇对35岁以后立志写代码或做一线技术工作的员工喊话:

“我%鼓励、支持、欣赏、敬佩,为你们创造条件。现在我最发愁的事情不是35岁以上的员工写代码,而是35岁以上的员工不写代码。”

程序员圈子有一个普遍流传的观点:“做程序员,就是在吃青春饭。”

35岁之后,不只是公司不乐意要,很多人自己也不愿待在一线。不只是程序员,大多数岗位都是如此。

35岁的无奈

摆在35岁职场人眼前的,是种种无奈的现实。

1)自身体能和精力的下降

在一线工作,真的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知识快速更迭,能不能跟得上、接得住是个大问题。

年轻时可以熬个通宵快速get新知识、新技能,第二天依然活蹦乱跳;

35岁以上,熬一次夜像丢了半条命。

除了体力,中年人的记忆力、脑力、精力开始下降,也难以跟得上快节奏、高负荷的状态。

在这种身心状态下,谁愿意长期待在一线受苦受累呢?

2)互联网只喜欢年轻人

就算你自己愿意留在一线,这个时代也不待见你。

二战后,日本的工匠精神很浓厚,人们追求品质、精益求精,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技能越娴熟,也越受市场的欢迎。

但到了互联网时代,日本的发展明显受阻,有学者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工匠精神的短板被放大了——速度太慢。这时候,市场上成熟稳重的中年人就“落败”于灵活快速的年轻人。

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主场,如今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化,中老年人都要向年轻人请教。那些喜欢年轻人、不招35岁+的公司,也是无奈被市场牵着走。

有网友调侃说,建筑行业有搬砖工、工程师、设计师,IT行业也有搬砖工、工程师、架构师,当这些“搬砖工”老了,搬不过年轻力壮能熬夜的小伙子还要价老高的时候,就自然被淘汰了。

3)在一线得不到价值认同感

就算你自己喜欢待在一线、公司也接纳你,但还有一点——你无法忽视周围人的眼光。

在国内,人们会不自觉地把岗位分为三六九等,从传统上更认可“升官”,而不是做“工匠”。

我们工作的社会价值感,很大程度体现在亲戚朋友的评价上。

这种环境下,很多职场中年人纷纷“告老还乡”,考公务员、进事业编……

据美国知名调查机构Payscale调查显示,一些高科技公司的年龄中位数是30岁以下,但那些更成熟一些的技术公司如戴尔、IBM、甲骨文,年龄中位数超过了35岁。

那些互联网类、新技术类企业确实更喜欢年轻人,但正如上图所示,我们依然能看到35岁+的大把机会。

35岁的机会

1)35岁+的专精与热爱,不可替代

即便在变化快速的行业里,依然需要专精一线业务或技术的人才。

比如所谓“吃青春饭”的程序员岗位,就有很多大龄人在一线。

一位70岁的程序员跑马拉松,让大家看到了程序员也可以健康生活、工作到老。

还有很多技术大牛,都是长期在一线工作:

被人们称为“操作系统天神”的戴夫·卡特勒,年过70在微软写代码;65岁的Java之父高斯林,也在一家机器人制造公司活跃在程序界一线;还有40多岁的PHP创始人之一AndiGutmans、XML之父TimBray,都在亚马逊写代码。

如果能真正专于一项技能、担起一份责任,而不是“好像很有经验但也能被应届生替代”,在市场中还是很抢手的。

2)toB行业,更需要有经验、稳重的人

ToC行业需要年轻的脑洞和旺盛的体力,toB行业则是稳定的微创新,需要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更适合中年人。

比如toB行业的销售,通常要运作上千万的大项目,周期长、决策人多,不是谁一冲动就能下单交易的,年轻人反而会缺少耐心去处理。很多toB的优秀销售都会刻意打扮得更沉稳、成熟,越老越吃香。

如今ToC行业格局逐渐稳定,而且人口红利消失,机会趋近饱和,而ToB行业才刚刚开始。

年底,马化腾就看到了这个趋势,发言指出“腾讯需要更多ToB的能力”。

在美国,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的ToB企业中,百亿人民币市值以上的公司至少有50家,而中国还寥寥无几,有着大量的机会。

3)老龄化加剧,市场需要更懂老年人的大龄职场人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去年发布的《聚焦银发经济》报告称,近3年来,老年适用商品数量以年均39%的增速增长。

中老年人的消费市场崛起,就需要更懂中老年人的大龄职场人。

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职场中年化是不可逆的。

所以,如果自己愿意,35岁之后依然能安心和体面地工作在一线。

留住35岁的职场人

阿里喊出“鼓励35岁+的员工写代码”,怎么鼓励呢?

要让这些人安心在非管理岗工作,除了薪资,还有更重要的“面子”问题——尊重与价值感。

《思考,快与慢》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了大量数据后发现,人们的幸福感会在薪酬水平合理后陷入停滞。

管理学中也有一个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紧密相关:

当保健因素缺少时,会引起员工的强烈不满,但满足后不一定能调动他们强烈的积极性;当激励因素缺少时,可能不会造成强烈不满,但满足后一定会激发强烈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保障薪酬的同时,更加注重非物质层面的激励。

1)向一线员工传达尊重与认可

在企业中,真正最需要尊重的是一线员工,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问题所在的人,也是最了解机会所在的人。

但不在管理层的一线员工,本身缺少一种地位上的认可,如何给予尊重呢?

比如程序员,他们通常是内向的,更想专注于编码而不是参加会议、发表演讲。正是这样,如果他们的发声能被公司管理者倾听,就是一种莫大的认可。

所以,公司管理层要找机会和一线员工交流,这不仅能发现业务问题,还很有可能打消一个离职的念头,带来更高效的产出。

2)营造鼓励创造的氛围

研究显示,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总体幸福感更高,工作效能和创造性也更好。

早在年,一名瑞士钟表匠在参观完埃及金字塔后就曾断言,金字塔一定不是奴隶建造的,因为带着仇恨的人不可能建造出如此精美的建筑。只有心中热爱,才能有如此完美的创造。

后来经考古得到证实,金字塔是由拿工资的专业工匠建造的。

在谷歌,员工可以拿出20%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些快乐的软件工程师表现得更好”,给公司带来更多活力和创新。

3)简化管理,淡化层级感

一线岗位的价值感低,一大因素是位于等级制的最底端。

最近美团合并了管理职级和专家职级,与腾讯、华为一样成为单线职级。

这样很有利于淡化官本位现象——只要专业能力好,就能跟管理层平级。

这平起平坐的感觉,让一线技术人员的价值认同感马上提升一个级别,工作当然就更有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发创造力。

前段时间华为任正非提出“让专家当家作主”,也是对技术类员工的认可。

结语

虽然35岁的职场危机确实存在,但市场给我们的机会越来越多,不进入管理层,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

当然,这需要你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持续学习,别让自己的价值被新知识所稀释。

对企业来说,营造一个程序员可以安心写代码、销售员愿意安心打电话、技术工能够专注在一线的工作环境,不让35岁成为职场的分水岭,是每一个公司应该做的。

《当责领导力》,一门只要学了就能终生受益的课程。不仅适用于生活,还适用于工作及企业管理,历经近30年的锤炼,经过个国家、23种语言、多家企业反复验证。

通过帮助客户定义关键目标,塑造文化信仰,解决当责差距。同时它还通过显著提高员工参与度、激励创新、改进跨部门协作、培养具有当责意识的领导者等,帮助客户实现其使命。

人人有当责,事事有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