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四的学生和去年才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来说,年的这个春节之后,可能有很多人都要忙着开始找工作了。
领英在一年多以前做过一次关于第一份工作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95后的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平均为7个半月。
当面对第一份工作和第一次跳槽时,我们大多数人难免会产生困惑与疑虑。比如月薪从税前到税后到手,但新单位是网上常说的“以后没发展的夕阳产业”。这种情况,跳还是不跳?
今天团团菌分别邀请了几位朋友,大家不吹不装不灌鸡汤,不说那些年轻人就该多吃点苦现在不努力更待何时的片汤话,一起分享下关于求职与跳槽的经验。(以下出现人物均为化名)
入行比选行更重要
张文|36岁|计算机专业|游戏发行
不要说还没毕业的学生,我这在游戏行业干了十多年的老鸟都说不清楚游戏行业现在是个什么前景。你说好吧,年版号暂停审批的那阵子,倒了一批工作室和培训机构不说,就是二线打头也是费了不少力气才撑过来。你说不好吧,你看最近各种电竞产业,电子竞技的又开始各种曝光。
其实游戏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从本身的策划创意设计开发,再到发行。以及向外延展的各种培训机构,门户平台,电子竞技,等等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游戏产业,但真要细分起来,前面说的那些领域之间也都是隔行如隔山。
如果你是个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再放宽些——不到25岁。你如果想从事游戏相关的行业,都可以直接进来试下。25岁以前,你还是有从头学起的资格和从头再来的资本的。
至于那些行业趋势的分析什么的,做为刚工作每两年的你来说,是好是坏都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天就算真塌下来也有高个顶着。你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变得“好用”起来——当个“工具人”没什么不好的。
好用,别人才会多用你。你才有机会去了解更多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尽早成为一个内行人。一个游戏从创意到上架需要经过哪些步骤?哪里吃钱最厉害?公司里为什么要设置市场1部和市场2部两个市场部?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除了人脉之外,你对行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了解熟悉程度就是你在职场最核心的资本。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是程序员出身,一开始的时候也并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发展规划,但是在和策划、产品有时还有设计的撕逼过程中,为了驳倒他们,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上游的策划环节的这些工作。后来因为公司代理或者收购一些游戏,我作为技术人员代表要去接受游戏相关的培训,趁这个机会对发行环节也开始有了一些了解。
我大概是32岁的时候转行的。岁数大了脑子确实转不太动,做技术管理岗对我来说也不太愿意,我不太愿意在行政方面的工作上搭太多时间。所以我就去了朋友的公司转做产品。公司当时的主要业务是代理境外的手游,在国内上架发行。和其他项目负责人相比,在游戏价值和风险评估这些方面,我并不弱——“xxx家就是这么做的”,“这个玩法不是不能做,但是玩家不会接受的,你看之前xxxx……”,别看我一直都是程序开发,但是在行业动态了解方面,为了在日常撕逼中能够KO产品策划,我始终是与他们保持同步的。要是再涉及到二次开发和被跟风仿制这些涉及到技术环节的话题时,我的优势就显出来了。
年的时候我们公司也受到了不小冲击,本土新游戏都排不上队,更别提进口的这些游戏了。不过就像我说的那样:对行业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是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渠道还在,只是有一端暂时不太顺畅而已,那我们倒过来就好了:这一年多来我们的核心业务变成了帮助国产游戏出海,进入东南亚和欧美这些海外市场,也算是为国家出口创汇了。
菜鸟,有时反而是一种优势
王梓义|26岁|平面设计专业|区块链工程师
我应该算是典型的专业不对口了。从小学时候就开始学美术,也一直是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大概在高二的时候,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款做游戏的游戏——在游戏里你可以设计人物,场景,规划剧情路线,战斗判定规则,招式名称……基本上就是真的做了一款游戏出来。当然和实际的开发游戏过程差很远,很多地方自定义的空间都很小,我又是个强迫症,那种“我这么好的创意却不能实现”的感觉实在是太憋屈了。
当初之所以学美术,一方面是因为觉得会画画能吸引女孩子,另一方面也是想着以后当个游戏原画师,可以光明正大的在游戏公司玩游戏。结果这个游戏给了我很大触动,我意识到只有技术才掌握着最终的话语权,没有技术实现,所有的想法创意,视频图片文字都显示不出来。可是这么多年一直以考美院为目标的我,理科成绩相当差,想转理科以后考计算机专业,根本来不及了。我基本上是在美院上学的同时靠自学完成的。
好在我想转的是计算机行业。尤其是程序这块,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我刚开始自学的时候,开发者社区上还真的有人在争论“PHP才是最好的语言”;到我独立承接项目的时候,这句话已经成为一个情怀梗了。
一门新的语言,一个新的编辑器,一个新的插件,一种新的算法。每当一个新东西出现的时候,除了创造者本身,其他所有的程序员都是基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最多是有的经验丰富些或者和自己熟悉的工具比较相似,学习速度快一些。但只要你在编程,就不可避免的要始终保持在一个学习新东西的状态。
就拿区块链来说,中本聪发布白皮书之前,哪里存在什么区块链工程师?前年区块链大火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人发行各种乱七八糟的新币,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直接从github上直接复制整段的代码然后再稍微改一改就当自己的东西发布了。我比他们行动的要早一些——有些他们复制的代码,就是我发布上去的。
所以别的行业我给不了什么意见,但是如果你想从事程序员这项工作的话,就要做好不断学习的心理准备了。只要你跟进的够快,有时候即使和十年八年的老程序员在一起比较,你也是大拿。
达者为师,这行就是这样。
以其人之道还治他人之身
刘云飞|29岁|市场营销专业|IT售前
我的的经验很简单,就是错位:跟其他人沟通他不擅长的领域。
我上学时候的成绩并不突出,专业也是个万金油专业。一开始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很困难——很多工作你说对口或者不对口,都在人一念之间。后来换工作的时候也不容易。你像程序员,可以直接拿出一段代码说这是我写的;一个设计师可以直接拿出一幅作品说这是我做的;一个运营可以说这个社区是我运营的。他们都是属于靠手艺吃饭的。
而我则是产品经理。你看那些调侃IT或者程序员生活的漫画里,产品经理都是一个反派角色,无理取闹啊,没有专业知识啊,就是拍马屁或者端茶倒水伺候人的。其实产品经理这个岗确实有点尴尬,就像郭德纲说的:说相声只要有嘴是个人就能说,买本《相声大全》背下来一段就能上台演出。做产品经理你连书都不用买,上网翻翻教程,半个小时学会一个原型工具能画个线框图做个交互效果就敢干产品。
在求职的时候,程序可以直接甩代码显示自己的水平,项目最后结局如何对他没有影响。产品就不行。对不起,我负责的那个产品最后被砍掉了,因为市场环境不好,因为程序不给力,因为设计审美太土,因为???项目没立起来,产品就没有能拿的出来说的东西。
我想应该是我能力不够吧,不够驾驭一个互联网项目从0到成功。所以我最后选择的是转行。有时候换个环境你就会发现天地豁然开朗起来。我到现在一共转了两次行。第一次是从互联网公司转行到广告公司。和网站开发服务商砍价,劝说客户选用实现成本更低的开发方案,或者解释为什么不能在h5里实现这种效果……依靠做产品经理时的积累,我在客户和同事眼中成了“技术大拿”。很多时候同事都会直接跟客户介绍:这是我们的技术。而我,其实一行代码都没敲过。
后来我又从广告公司回到了互联网企业,从事售前咨询。就是在客户作出几十万上百万的采购决策前,帮助他们理解我们的这套产品都有哪些功能,可以带给他们怎样的应用体验。这时候依靠在广告公司时候的积累,我又成为了同事眼中的营销专家和包装高手:总是能写出贴合客户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提前抓住客户那些敏感的痛点。
我对于职场新人们的经验,就是如果你的专业水准不是很ok,不妨试试转行。比如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不是混日子或者蒙事的意思——当你转到传统行业后,你的岗位职责对于你专业水准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很多东西不是要你去亲自开发,而是做为一个懂行的人与服务方进行沟通。
-------------------------------
岁末将至,又一次跳槽高峰即将到来。春节之后,大四学子们的求职也将陆续提上日程。
近期,团团菌将会陆续邀请多位身在职场的学长前辈,分享自己的求职与工作经验,相关的免费求职课程也在筹备之中。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就识别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