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这首送别诗不如渭城曲有名,却有人

“离别”这个题材在古代诗词中可以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每个文人都曾写过有关“离别”的作品。

有旷达的,如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哀愁的,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有深情的,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在这众多的送别诗词中,最广为流传的当属王维的《渭城曲》,也就是《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改编成歌曲,成为无数离筵别席的必唱曲目。

其实,除了这首诗,王维还曾写过一首五律,因写景太美,成为送别绝唱,甚至有人评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王维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是宫廷乐师,父亲精通书法,母亲师从大照禅师,不仅精通佛法,还画得一手好画。

浓厚的书香氛围,优良的基因传承,让他自小便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音乐、绘画、书法,无所不精。

当然,他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可以说是独步诗坛。

他将对音乐、绘画以及禅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中,使得他的山水诗兼具画境美、音律美、禅意美。

这首《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歌前两联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王维在写景造境方面的功底,宛如画卷,给人以美的感受。

诗题中的“李使君”名为李叔明,与王维颇有交情。

在李叔明前往梓州赴任时,王维写下这首诗,通过描写四川的山川美景和风俗民情,表达对好友的关切、勉励之意。

诗歌首联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从大处落笔,描绘了一幅极其壮丽的山林图。

巴蜀地区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千山万壑中,到处都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开头这两句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再加上互文的手法,一下子便将人摄入了一种十分广阔的意境中。

这样气势磅礴、声调高亮的起笔,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再来看颔联两句,诗人又从细处着墨,以“雨”为媒介,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灵动的图景。

一夜春雨过后,山间数百道泉水悬空而下,远远望去,好像从树梢上倾泻下来。

这一联是历来为后人所称道的“流水对”。

什么是“流水对”呢?就是说这两句上下相承,有一定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就像王维的另一首千古名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先到水穷处,然后坐下来,看云卷云舒。

这里也是如此,先是有一夜雨,才会出现百重泉的盛景。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巴蜀地区雨水丰沛的特点,更是突出了山势之高峻,树林之高大繁茂,与首联的千山万壑、参天大树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雄奇秀丽、幽深壮阔、灵动绝妙的山水画。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当地百姓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接着的颈联,诗人开始描写巴蜀当地的风俗人情。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这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活。

前一句很好理解,是说巴地的妇女勤劳能干,织布纳税。

而后一句,则要结合当地的农业背景来理解。

蜀地盛产芋头,又以此为主食之一,所以芋田就显得尤为珍贵,那里的人因芋田发生纠纷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儿。

而诗人的好友李使君将要担任梓州刺史一职,无论是征收赋税还是处理讼案都是他的职责所在,故而诗人才会特地点出。

最后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是对友人的劝勉。

文翁是汉景帝时期的郡守,曾兴办教育,使巴蜀日渐开化。

王维希望李使君在继承文翁的“教化”理念上,又有所发展,造福百姓。

这样的劝勉很委婉,也很用心,可见王维对友人之深情厚谊。

整首诗来看,前两联写景,气象开阔,后两联叙事,情真意切,全无离愁别恨,意境高远,令人叹服。

尤其是前两联宛如画卷,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唐诗评选》中评价道“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前无古人,后无嗣者,文外独绝,不许有两”,堪称送别绝唱。

不知你认为王维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