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年生于南昌。艺术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书法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座教授。于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韩国全北世界书艺双年展金奖。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书写性与图形生成》《书法》《中国书法:个练习》和诗集《状态-Ⅳ》等。
《此乃堂也》收录邱振中随笔,序跋,书信,演讲,对谈二十三篇。
书中文字对书法的传统,书法的标准和理想,书法在整个文化史上的地位,对艺术、学术可能有的贡献等命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丰富的想象。
这些曾经散落的文字一经串联起来,便能勾勒出邱振中思维触及的方方面面,向读者呈现邱振中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问与求索。
本书描绘了一幅超越传统的,更大的理想图景,在书法之外,搭建了一座更大的“房子”。
这是邱振中向往的“大房子”,也是当下及未来书法的栖居之所。
从传统出发
对作品的观察,要仔细。仔细到什么程度?无微不至。例如王羲之作品里的一竖,它有一个轮廓,我把它叫做点画的“外廓”。“外廓”是一条形状复杂的曲线,要一毫米一毫米去观察这条曲线,并且去推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动作把这种形状书写出来的,然后再随着这种运动进入到作品里去。无疑,也要用同样的方法去感受作品的布局、韵味、气质等。通过这种观察,阅读别人的评价,加上自己的感受,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比较、玩味,慢慢地你就会获得一种欣赏的经验。这是学习、欣赏书法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如果我们重新审视整个书写的传统,改变千余年来陈陈相因的一些偏见,找到重新进入“古法”的道路,让浑厚的、有分量的、高质量的书写成为人人可以掌握的技能,那么,某些书法作者或植根于书法的艺术家,便被包裹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标准的书写氛围中,探索、赏鉴、批评,以及后继者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