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亚洲研究院洪小文应该庆幸,我们是第一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http://nb.ifeng.com/a/20191105/7860025_0.shtml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航通社,作者|书航

6月19日上午,北京五所高校联合发布今年的高考招生信息。有记者注意到,五所高校今年大多新增了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相关专业。[1]

回想起填志愿的往事,可没少让后来的毕业生们唏嘘。一开始大家竞相追逐的专业,后来却变成大坑的,不在少数。现在说AI是未来,大家都去追,这到底是好是坏呢?

洪小文可能是全世界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他毕业的时候是年,海湾战争爆发的那一年。那个时候,AI刚要走出它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冬天。

“当时我们学AI的人毕业都不敢讲我们是学AI的,我们就说我们是做语音的。如果跟人家讲我做AI,是找不到工作的。今天反过来了,是你本来不做AI都要说你是做AI的。”

6月13日,清华大学大礼堂前的绿草地呈现出夏日的明艳。烈日当头,碧空如洗,好在室内开了够足的冷气。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下图左)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座无虚席。

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题图右)——除了我之外,场内几乎每一个人的来历都不简单。

事实上,题为《智能简史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的演讲主要内容,洪小文曾经于年9月在清华大学发起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对话:基础与前沿》[2]系列课程里讲过一遍。

这一次的“增订版”相比少了些学术味儿,更浅显易懂,并加入微软AI研究和小冰的最新成果。但不管怎么说,在现场听讲带来的沉浸感,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多重思绪,还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体验,过去一周仍觉得余音绕梁。

以下的内容不完全是演讲实录,我希望尽可能将自己当时的思考也一并还原出来,并与读者分享。

机器攀登人类“智能金字塔”

洪小文把人类定义的“智能”画成一个金字塔,自底至上依次是:计算和记忆、感知(视觉、听觉)、认知(理解、洞察、推理、计划、决策等)、创造力(发现科学原理)和智慧。越往上,就越复杂,越接近智慧本身。

他认为,截至目前,AI已经很好地代替人类,完成了计算和记忆、感知两大任务。在认知层面,可以做到部分替代人类的工作,并参与人类的决策过程。

不过,创造力部分还是人脑占优;而更往上的智慧部分,人类连自身智慧的机理都没太搞清楚,就更没法预测机器会做成什么样了。

就像工业革命形成的机器、交通工具等作为人类四肢的延伸一样,AI是人类脑力的延伸。

洪小文指出,人类可以放心地将四肢的一部分功能,让渡给没有智能的机器。不过不一样的是,在连AI概念都还没有提出的年,当时《时代周刊》预测未来的报道[3],就对人造的大脑替代物有恐惧心理。但是发展来发展去,人们最终还是放心地把自身大脑的一部分功能,交付给AI代为执行了。

这初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仔细一想,当我们开始用“呼机、手机、商务通”代为存储电话号码的时候,我们把大脑的计算、记忆功能交给电脑来做,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开始了。

如洪小文所举的例子,在他小时候还有对孩子珠算、心算能力的培养,家长们似乎觉得这可以开发智力;但现在,所有人都觉得别费劲了,用计算器更合适。

除了SAT、注册会计师等考试明确允许携带计算器之外,上海市早在年就已经允许带特定型号计算器进入高考考场[4],到了年更是对计算器型号不做限制。[5]

现在,因为过于依赖电脑的存储,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有很多人出现了自身记忆力某种程度上的退化,简单地说,就是不用电脑,不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71.html